「各位同事:
由第一年起,我作為高中的科任老師,每次出席同學的謝師宴也很不好意思,因為同學每人花費由500-600不等,對我們來說,這可能是小數目,但對在學的孩子來說,由父母來支付這筆費用,我實在很過意不去,因為我們的家長中有八成是低收入的勞動階層......請容我在這裡分享曾繁光醫生的一篇文章:
最感動的謝師宴(星島)2008 年7月18日 星期五
會考完畢,同學們熱烈地籌備謝師宴。沒有老師們的啟蒙和鼓勵,你們大概在學習上沒有今天的成果,轉眼完成了五年中學教育,你們要踏上人生新階段了,好應該向每位老師一一道謝。
當大夥說得興高采烈,你的眉頭卻愈皺愈緊。同學們決定到五星級酒店去搞謝師宴,支持的同學雀躍萬分,更多的同學卻像你一樣低頭不語。
大家心裏盤算着,剛是餐費加上送給老師的紀念品也要花費近千元,還要添置衣服和整理頭髮。出席一次這樣的活動,幾乎花掉你一家四口半個月的生活費。
你感到為難。你渴望可以出席謝師宴,可你不想花去那麼多錢。
回家把儲下來的零用錢和利是錢算了又算,有二千多元,足夠去一次謝師宴。
然而,去過謝師宴之後,整個暑假便要呆在家裏,答應過帶弟妹去乘昂坪360的承諾又不能兌現了,更何況升上中六要買新書,加上弟弟升中一、妹妹升中三,光是買書也要萬多元,爸爸的收入有限,實在無法應付這筆開支,要不便要像往年一樣借錢度日,一家人捱窮,每餐連肉也不多見。
想到這裏,你決定不參加謝師宴。
最尷尬的是你被同學推選為宴會場地布置統籌,只去把場地布置好,卻又不留下來吃飯和參與當晚的活動,你感到非常可惜。
班主任林老師知道你的處境,她提議由她為你付聚餐的費用,但你婉拒了她的好意:「有一位這樣了解我的老師,我真的非常開心。讓我悄悄告訴你,我希望將來也像你一樣,當個生物科教師。」
林老師一再堅持,你卻對她說:「Dr. Lam,班裏有三分一同學沒錢參加謝師宴,難道你一一為他們付錢麼?你不用這樣做的呀!也不用為我們難過……我已跟不能出席謝師宴的同學說好了,我們會到酒店去拍照,在宴會開始前便悄悄溜走……但我們還是希望可以找個機會向老師們表達我們的心意……」
謝師宴當日,下午你已把宴會廳布置好。同學們盛裝赴會,你身上的T恤牛仔褲顯得格格不入,幸好全級也有幾十個像你一樣衣着的同學來了,你們跟老師和同學拍過照便走了。
過了幾天,在學校的禮堂裏,幾十個沒有出席當天盛會的同學親自下廚,弄來十多款簡單的食物,答謝老師們多年的教誨。你們還將五年來跟老師一起拍下的照片燒錄成光碟,每位老師和同學都有一片留念……
輪到林老師上台訓話了,她哽咽地說:「這是我當了教師二十多年來,最開心最感動的謝師宴……」
(依心集 曾繁光)
還記得我讀的中學在中西區,同學的家長社經地位要比我校高一些,但當時我的老師們表明:如果謝師宴在外面辦(包括酒店、酒樓),他們全體就不去了,因為出面無論酒店、酒樓都以謝師宴為名,收取高昂費用,當中場地租金、侍應等支出其實佔了大部分,所以要辦就在學校禮堂辦,所以我們年年叫到會。我當時作為一個16歲的年青人,實在有些反感,但是幾年後,我就明白老師的心意,也明白謝師宴的真正意義,只可惜一直沒有機會親口多謝當時的老師。
最後,多謝你在交分的黃金時間看完我這冗長的電郵!
xxx」
曾經很多次想離開這個地方
(覺得沒有新動力和朝氣?想趁年輕闖一闖、尋找真正的理想「國度」?(但小碧說其實我們已不年輕)
甚至看這封電郵的前一刻也有這個念頭
但每每看見那麼人性化的同工/電郵、政策或開放的討論
我就有點點捨不得
然而,我分不清楚,這種「捨不得」究竟是好是壞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